電影【再生號】101121

2251_img_max5dd70b07.jpg
















之前奇幻影展就想看這部,今天下午剛好想到,就找來看看。
我覺得還不錯。

英文片名是「WAITTEN BY」,應該是「寫作」、「手寫」之類的意思吧。
中文片名「再生」。
兩者我覺得互為表裡,都還不錯的名字。



電影(創作)的世界像是一個一個的框,

只有最後一個(藏在最裡面的)才是真正的樂兒(作者)希望的魔幻世界。
其實一開始我就不自覺在follow寫作這個區塊在電影裡面的位置,
我也不知道為什麼。


電影裡面有三個世界。

第一個:真實世界。
    爸爸車禍死亡,媽媽、弟弟活著,樂兒失明。
    樂兒藉由寫作來扭轉車禍的結局,替媽媽療傷。

第二個:樂兒的小說世界。

    爸爸車禍失明,媽媽、弟弟、樂兒死亡。
    爸爸藉由寫小說創造一個全家人共存的世界。

第三個:樂兒小說中的爸爸所幻想(寫)的世界。

    爸爸車禍失明,樂兒在陰間擔任官職,
    偷偷讓媽媽變成鬼、弟弟變成狗來陪伴照顧爸爸。


第二個世界讓樂兒可以透過「爸爸」來宣洩他現實生活當中的壓力,

類似傷痕文學。
反轉痛苦的經歷,利用精神勝利法來替媽媽替自己療傷。

第三個世界才是樂兒真正希望的,

他希望爸爸是真的變成鬼,一直在她們身邊陪伴而不是死亡後就消失。
第二個世界的發洩過後,第三個世界就相當於冷靜下來後的反省、希望。
於是樂兒又用了一個反轉框框建構出最可能靠近真實的世界。


三個世界互相翻轉,就是一個人面對重大事故的內心掙扎。

也可能是一個作者對於作品的複雜情感。


其實還有一個世界,編劇導演的那個世界。



片中有一句台詞:「到底是誰在寫我!?」

是樂兒對生命無常的控訴,也是對「寫作可以操縱生死」這個概念的反省。
回到本體,命運本身就是「造化弄人」。
我認為創作就是一個很好的宣洩抒發管道,
在寫作的世界裡面我可以做任何事情,把所有東西都翻轉,
就像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,我們像樂兒或爸爸把所有東西都推翻,
接著,因為失明,只能一個一個慢慢摸索,把它們翻起來,擺好。
寫作就是一個翻起來、擺好的過程。對我。

那對於編導來說,這句台詞可能又有更深一層的意義。



其中我很喜歡第三個世界的景,很美麗。

尤其是墳場旁邊搭的那間房子,睡著睡著會有落葉漂到身上的那張床,
沒有外牆,沒有屋頂,就是一道一道門把所有空間隔成家裡的樣子。
而失明的爸爸也不說破,
說穿了就沒了,要當成什麼事情都沒發生,達到奇異的平衡。


片中第二個世界的色澤偏黃,走溫馨飽滿的路線。

尤其是現實世界中媽媽在屋子裡擺滿花,
樂兒就再第二個世界裡安排失明的爸爸也在屋子裡放滿花,
現實世界是各種花,所以顏色都還好,
但是在小說裡面,爸爸放滿了向日葵等等黃色、鮮豔的花朵,
還一直覺得不夠,要再買再買。


現實世界中,樂兒的媽媽覺得不夠,跟弟弟出去買花的時候遇到意外,

當場死亡。
使得樂兒的世界二度崩壞。

樂兒聽見消息時,只是獃住、蹲下哭泣。

下一幕樂兒安排小說中的爸爸也失去了他唯一的看護,
爸爸直接失控怒吼:「為什麼又是我們家!!!」
很明顯失明爸爸的情緒才是樂兒真正壓抑住的,
樂兒最想問的不是「誰在寫我」,
而是由誰在寫我這個問題衍伸出的「為什麼意外都要發生在我家」。

這種雙面展現情感的方式真的很像寫作中隱喻那類的感覺,

我當下立刻想到白先勇的〈游園驚夣〉,因為是影像,處理上來又更流暢。


因為意外發生,樂兒的現實世界崩壞。

所有平衡立刻失序。
樂兒決定要加入爸爸的生活,這時候(樂兒的)時空開始錯亂。
樂兒變的瘋狂,她把自己也寫進小說裡面,
感覺只差一步,她就會被囚禁在虛構的世界裡,成為現實社會中的瘋子。

她在小說裡把自己偽裝成正常人,要幫失明爸爸收拾房子,陪伴並照顧他。

兩個失明的人都在摸索,爸爸在狂怒過後要吃麵,樂兒幫他煮了一碗麵,
爸爸說:「你不把這桌子翻過來我要怎麼吃。」
我很喜歡這一段,情感宣洩過後,雜亂的還是需要收拾,
就像是失明一樣,什麼都要慢慢摸,慢慢找,
直到碰到正確位置,然後翻轉成正面,繼續生活。


我很喜歡片中的小細節,

例如翻桌子、翻椅子、還有中後期出現的那種亂竄的畫面;
有一種找不到出口或是匆忙尋找的感覺。


接著失明的的爸爸發現新來的看護是「已死的樂兒」,

那時,失明爸爸掉入一個有著樂兒,有個媽媽與弟弟,
卻兩兩對峙互碰不著的失序世界裡。
這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樂兒極度掙扎,在生與死之間。
那段時間小說中所有角色都在尋找一個出口,
樂兒跟媽媽說:「我跟爸爸在一起」,她在催眠自己,
她希望死的是她,而媽媽跟弟弟在現實生活中活著。


但是事實無法改變,現實的樂兒應該也發現這一點。

於是失明的爸爸突然復明,從一扇們掉入樂兒的世界,
看著樂兒企圖自殺,卻無法幫助他。
所以最後樂兒在小說中安排一段搭上再生號,象徵重生的情節,
讓心中的爸爸安心的離開去投胎,也讓樂兒安心的放下過去,再生。


我很喜歡最後那一手。

樂兒站在天台,她選擇死亡,跳下來,和爸爸媽媽弟弟葬在一起。
在小說裡。
一種象徵式的死亡;先死亡,才能重生。
活在幻想中的樂兒已死,現實世界中她選擇活下來。
正常的(沒發瘋)活下來,
也不代表她忘記一切,於是她又摸著走去天台邊拿回她的小說稿。

過去不僅僅是牽絆,也有可能是前進的力量。


我覺得這部片很像實驗電影。

他在敘述的是一個手法,一種作者者與作品之間的情緒牽絆,
一種生者與死者之間的情感牽絆。


我很喜歡孟婆問爸爸:「你已經過世10年,為什麼現在才來報到?」

這段情節是出現在樂兒的小說(2)裡,也指出樂兒已經開始意識到,
爸爸以死這個結,對她來說是個牽絆,她應該要放下。
聯繫到最初的對話,弟弟問: 「這個世界有沒有鬼?」
真實的爸爸來不及說:
「鬼,是人死亡之後依戀人間變成的,也有人說,
 鬼,是因為生著思念已死之人而想像出來的。」

隱約的表達出樂兒的內心思想,

她認為鬼(爸爸)是因為生者思念兒想像出來的,
所以爸爸才一直沒有去投胎,一直活在樂兒的世界,成為鬼。


導演用不同於一般的敘述方式,

走抽象路線去展現關於思念、關於生死、關於寫作。
可能電影的宣傳或是媒體大眾的口味著重在思念、生死這塊,
但是我卻會一直被當中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,
或是作品之於作者的意義給吸引。


樂兒的作品雖然曾經讓她迷失,卻也讓她站起來,自己開導自己。

這是一件非常哀傷的事情。
這就是作品跟作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,是孤獨封閉的內心意識,
利用創作使崩壞的世界達到平衡,真實與虛幻都安穩著在不同世界繼續重生。
所以這部戲是「寫作」(WAITTEN BY) 達到「再生」,
中英文的片名都還滿貼切的,還默默的有關聯。


當中,我特別喜歡失明爸爸去給人摸骨那段劇情(2)。

整間小店雜亂的放滿東西,
摸骨師父告誡他「就當做不知道,當作沒有改變這樣的繼續生活下去」
接著他跌倒回不了家,死去的幽靈老婆終於被人看見,
老婆找到他,在失明爸爸摸到老婆的手那瞬間,
他牽著他老婆的手,顫抖中要壓抑情感又要當做沒事一樣叫出那聲「MARIA」
... ...

我覺得劉青雲的臉很適合演譯心裡波濤洶湧的感覺,他有一張很內心戲的臉。

其實每次看他演戲都會有一種:這個角色非他不可的感覺。
從最初的【真心英雄】到【我要成名】 都有這樣的感覺 :D



啊,這次的心得依然是走意識流與極度個人路線。

不過這部片子真的挺耗腦,一恍神就狀況外,
所以我中間還按了一兩次暫停,先整理一下再繼續。
之後我查了一下這個導演的作品,我赫然發現... ...
這導演的作品都很合我的胃口... ... (轉
都是走出乎意料(極度創意)路線~所以我大部分都看過哈XD


所以,我任務結束。

下一部要看的片子是【聽說】... ...
因為,我要求我妹看電視後必須跟我討論心得,
於是,她看的東西我都必須去看... ...
啊啊啊啊啊啊,這類純愛國片我真的很怕是地雷啊啊啊啊... ...



我當時和現在都非常喜歡這篇呀!!!